本报记者亲历郑州大雨:家里被淹、办公室抢险,单位这一幕让人泪流满面
来源:中国环境报
7月20日下午,郑州市突降暴雨,这场雨是郑州市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搅乱了平静的郑州市,同时也搅乱了我的心神。当时,我在外采访,看着室外瓢泼大雨,我意识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
据当地发出的暴雨红色预警警报,20日下午16-17时,最高降雨量每小时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1/3的降雨量,这在任何地方都属于罕见大灾。
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郑州、河南一时间“刷屏”网络——西区被淹、中原区受灾严重、金水河水量超大,有人员受困、地铁倒灌、未来路下穿被淹没、水库告急……
叮铃铃——“你家进水了,快回来吧!”邻居在电话中焦急地告诉我。
说不紧张是假的,我在一楼住,家里没有人,也不知道受灾情况。现在,我也彻底成为这场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了。鞭长莫及的我赶紧拿起手机,开始寻求身边人的帮助。紧接着,一个个坏消息又接二连三地传过来,我的车被淹了,家里开始停电、停气、停水……
老人怎么办?打通老人电话询问情况,他们虽然住高层,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老人说,雨太大了,连阳台、厨房都在往屋里渗水。我赶紧叮嘱他们,如果情况再紧急要如何自救、该准备哪些东西,尤其是储存好干粮、水等。
在短短一个小时里,屋外依旧大雨倾盆,我脑子里跟过山车一样,尽可能地把该想到的事都过滤了一遍。
小家重要,大家的周全同样重要。
和我一样,环保战线上受困的同志们不少。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仲田第一时间在厅工作微信群中,组织、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先留在办公区域听从组织安排,并嘱咐大家尽快与家人取得联系,让家属注意自身安全,往安全地方转移。
他一并还指示老办公区的辐射中心、固废中心、环科院、机关服务中心组织救援力量,帮助家属区人员安全转移到办公区2楼以上,务必通知到每家每户每人,对老弱病残的人员要全力帮助。“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必须发挥关键作用。”厅长斩钉截铁地说。
很快,同仁们紧张有序地投入到单位自救和解救家属区受困老干部和家属行动中。随后,厅微信群里相继回复“收到、已经通知”“收到、马上通知家人”“老办公区、家属院已经组织年轻干部和党员干群入户转移人员”“救生筏正在充气,马上投入使用”“水和干粮等物资正在陆续筹集投入使用”……
我哭了,一股暖流情不自禁地从眼眶里涌出来。一方面,我们的小家有保障了,老人、孩子有人帮着照顾了。另一方面,我为有这样一支坚强、团结、大爱的集体自豪、骄傲。
虽然心情好了很多,但依然担心家里情况,因为没有办法回家,我在临时的休息场所辗转反侧。凌晨3点左右,厅微信群发出信息:转移群众任务结束,已经补充和分配了急用物资。矿泉水、饼干、干食面等在辐射中心三楼集体存放,水位开始下降,厅紧急救援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
21号凌晨3:10,冲锋舟上,一堆堆物资转运着、配发着,一切井然有序。
21号早晨5:00,各个处室和单位陆续报送应急抢险情况,相互报送平安。
上午询问大家情况时,得知王仲田厅长和其他负责同志昼夜没有合眼,一直与同志们奋战在一起,并派人一大早进入老办公区查看情况。我再一次被感动,心中只有感谢,心中只有感动。
大灾面前,我们必须团结。作为一名冲锋在一线的环境新闻记者,我只想说,锤炼环保铁军,不仅凸显在平时的环境业务上,面对急难险重的情况,环保铁军同样够“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不惧险,众志成城抗天灾。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在灾害面前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时刻铭记吧,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责。
另据气象部门通报,强降雨还将持续到22日,随后向西北方向转移,提醒太行山沿脉的人民群众注意山洪、强降雨带来的地质灾害,听从地方党委政府的安排,转移到安全区域。
郑州挺住,河南人“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