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实事/唐河县积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10+1”专项行动,助推水质提升
全市污染防治攻坚10个专项行动誓师大会后,9月6日上午唐河县迅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10+1”专项行动誓师大会暨创建省级生态县动员大会,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污染防治攻坚10个专项行动及生态示范创建会议精神,并结合我县实际,突出重点,制定了《唐河县河流断面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将地表水水质提升作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大会在唐州大剧院举行,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环保工作的副职,各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主任、主管环保工作的副职,县生态环境局中层以上人员,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班子成员及300多名企业代表共计534人参加,将攻坚压力传导到各级各层、传递到每个企业,做到全面攻坚、全员攻坚、全民攻坚。
一、强化领导,提升站位
会议要求:扛稳政治责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攻坚是政治任务,是民生大事,要坚定不移和持续深入推进,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抓好源头防控和结构性减排,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县委书记贺迎要求大家必须“深刻认识,提升站位;猛醒警醒,知耻后勇;痛定思痛,深挖根源;背水一战,铁腕攻坚”,强调:污染防治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是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10+1”专项行动是指挥棒,是尚方宝剑;如果不落实,必将受到经济和政治上影响。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和压实了县四大家、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企业责任,凝聚了攻坚合力。
二、强化措施,掀起风暴
下发了《唐河县污染防治攻坚10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唐河县河流断面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唐河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方案》、《唐河县污染防治攻坚“10+1”专项行动考评办法》及《唐河干流及各个支流问题交办清单》,紧紧围绕国控埠口出境水断面水质超标这个工作重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综合措施,严格落实日通报、周排名、月问责,坚持属地管理,实施生态补偿扣款,落实“一票否决”,实行“8+7”排查督查机制,采取“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工作方法,县攻坚办成立8个督查组,分包河段和乡镇,强化问题排查整改;县生态环境局7名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条河流和沿河乡镇,实行包河包乡责任制,不间断开展日常检查、厘清问题根源、找出超标症结、提出整改措施;强化系统思维,加快城、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拳整治面源污染和工业企业污染,封堵入河排污口;农业农村局(畜牧中心)成立10个督查组,,对全县所有大小畜禽养殖场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并按照畜禽粪污“零外排”的要求,加大经常性的督查、巡查、暗访力度,发现有偷排直排的,立即会同环保部门移交公安机关依法打击,以霹雳手段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各乡镇(街道)、县直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一线指挥;分管领导深入现场、深入企业督察督办,乡村干部包河包村包养殖场、全面排查、全面整改,迅速掀起专项行动治污高潮。
三、强化考核,确保成效
对10个专项行动,实行周排名通报、双周联席会议、月排名问责制度,每周由专项行动十个牵头单位就牵头工作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排名通报;双周由县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召开十个牵头单位和乡镇(街道)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总结先进经验,梳理困难不足,破解攻坚难题。排第一名的单位主要领导介绍经验,排最后一名的单位主要领导表态发言;每月由县污染防治攻坚办对10个牵头单位和乡镇(街道)排名通报,对排后三名的乡镇(街道)和排最后一名牵头单位报县纪委、监委问责。对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日通报、周排名、月问责、持续加重问责制度,每周县生态环境局依据水质断面自动在线监测数据或自主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断面水质考核因子“化学需氧量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的增减程度排出名次;2021年9月底,要完成整改任务的70%。第一周,对排后三名的乡镇(街道)和排最后一名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第二周,对仍排后三名的乡镇(街道)和排最后一名责任单位相应分管领导进行问责;第三周,水质仍未提升排后三名的乡镇(街道)和排最后一名责任单位,县主要领导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警示约谈;第四周,水质仍未提升排后三名的乡镇(街道)和排最后一名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对其单位主要领导进行问责;2021年10月底前,要完成整改任务的90%;11月底前,要完成整改任务的100%;年底前持续提升并保持。实行一月一问责,从10月起,持续加重问责。实行生态补偿扣款,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凡是每月被市生态补偿扣款的,依据水质监测数据,自2021年9月起对超标监测断面上游沿河乡镇(街道)实施生态扣款。一条河流涉及多个乡镇(街道)的,由县生态环境局负责监测乡与乡分界处水质,根据水质监测质量结果,厘清各自责任,按比例承担生态补偿扣款。
下一步,唐河县委、县政府将认真组织学习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利用好“十四五”发展契机,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标本兼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运输结构,加快形成全方位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断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福祉,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